星期三, 2月 01, 2006

願天官賜福香港電台

雞年歲末,經過三番四次推遲,特區政府終於選對時機,擇好時辰,宣布成立公共廣播檢討委員會,委任七名成員擔任檢討委員。這七名成員位位經驗豐富,德高望重,用主席黃應士先生常常掛在口邊的說話,就是「經驗加埋超過二百年」。潛台詞是:我們就是權威,不容挑戰。

委員不熟公營運作

何謂「公共廣播」?單是定義,已是一門學問。七位委員,資深是夠資深了,私營傳媒經驗豐富,但他們的思維邏輯,都是重市場,強調競爭;對於公營廣播使用大氣頻譜,佔用電視黃金時段,運用公帑製作的做法,在過往的經驗中,都處於一種競爭對立的狀態。「公共廣播」對公民社會產生的作用,如何運作,其核心價值為何,他們都缺乏基本認知,甚至認為是書生之見,曲高和寡。立法會議員鄭經翰問得好,既然政府委任的都是私營傳媒的退休人士,有七十多年歷史的香港電台,熟悉公營廣播的退休人士不知凡幾,為何這個由退休人士組成的委員會,獨欠公營廣播資深成員?可見政府是有意如此,看到這樣的組合,我們已預見了檢討結果。

政府角度充滿偏見

只要細閱政府就公共廣播服務檢討發出的背景資料文件,不禁為香港電台一把冷汗。文件把公共廣播擺在廣播市場的對立面,作出非常負面的論述。例如「公共廣播服務儘管有其傳統價值,但形式上始終是透過分配公共資源作出的一種市場干預」。又例如「所提供節目類型或所拓展節目的領域,是商營機構優而為之的項目。將公共資源投入這些範疇,會扭曲競爭……。」看到這,你會認為公共廣播是多餘的,是廣播市場的負累,從市場角度看,沒有太大存在價值。

這種單從所謂廣播市場的角度看公共廣播,充滿偏見,也顯得非常膚淺,與國際一般認知相距甚遠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去年出版了一本公共廣播資源手冊,把世界各國公營廣播機構的運作模式詳列其中。手冊開宗明義,認為公共廣播提供知識,為人民充權,使他們可以主動參與政府的決策。簡而言之,就是推動民主決策過程。手冊又提到,成立公共廣播基於兩個不信任,第一是不信任市場機制可以提供這些功能,第二是不信任政府可以達到這些目標。因此,公共廣播的存在是必須的。這種正面評價與特區政府的負面論述,何止有天壤之別。


重如何整治管制

何謂「公共廣播」?有些人無法理解,又或故意曲解,有些國家根本沒有這種概念,語言文字無法準確繙譯,又或基於慣性的政治文化,例如只視傳媒為「工具」、「喉舌」、「不能咬餵它的手」,不能接受「公共廣播」的理念。不先搞清楚公共廣播的核心價值,而是一開始就從如何管制如何整治著手,公共廣播,最後只會落得被五花大綁,或煎皮拆骨的命運。

狗年伊始,我認為最適合香港電台的祝福語,就是「天官賜福」。

蘋果日報 2006-02-01
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

<< Home